

当前,新冠疫情对宏观经济带来了非常明显的影响,主要波及了住宿、餐饮、旅游、电影、百货商超、交通运输、房地产、汽车销售、制造业、大众商品这十大行业,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造成财富的净损失,加大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
2.冲击经济循环,打击供给端,加剧企业及家庭债务危机,加剧物价上涨及失业,滞涨压力增大
而且,有权威数据表明,这次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要大于非典。
仅春节7天,电影票房损失70亿,餐饮零售损失5000亿,旅游市场损失5000亿,这三个行业加起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了一万亿。
所以,在这种恶劣的情况下,做好3-6个月的充分准备,维持现金流成为了我们的重中之重。
那么,我们该如何通过运营来回血自救,维持好现金流?
一、疫情之下,运营自救的原则
我们不妨先看看这段时间,一些成功的用户维稳案例,解析当中的运营自救逻辑:
混沌大学、得到、三节课等知识付费平台,都相继推出了免费送课和直播陪伴的服务,有效地促活和留存了用户;
超级猩猩,乐刻健身,推出线上直播,陪伴在家不能出门的用户做运动;
完美日记,推出1元秒杀、百元无门槛券等大促活动,能刺激用户下单,减轻库存压力;
名创优品、幸福西饼、喜茶,推出无接触配送服务,用户只需通过小程序下单即可;
微盟,推出一系列线上经营课程,帮助商家更方便地利用线上开展业务。
由此可见,这些有效的运营手段体现出五大自救原则:
1.重视用户运营,借助促活和留存的手段,让用户更好认同你的价值
2.陪伴用户,共同度过特殊时期,传递温暖和快乐
3.限时大促,获得尽可能多的订单,避免现金流断裂
4.业务线上化运营,线下履约,将影响降至最低
5.关怀用户,用专业来赋能用户,把自己的价值传递出来
二、如何系统思考业务线上化的问题?
我认为,框架式思维可以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有助于找到有效的方法。
框架式思维是一种从整体和全局出发看问题的思维方式,与之对立的是只看局部、单因果的思维方式,需要我们针对目标按照树状结构去拆解,拆解后就能清晰地看到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从哪里开始入手,所以,框架式思维非常值得我们应用在日常工作中。
业务线上化,拆解一下,其实要解决的是四个方面问题:
可交付的产品或服务
选择流量模式
营销推广方式
团队组织管理
1. 可交付的产品或服务:可用,规模化,可快速迭代
在这个特殊时期,设计可交付的产品或服务之前,我们要明白交付的标准是什么。如果交付的产品或服务对用户不可用,并且也无法规模化产出,那么说明无法持续满足用户需求,用户也就不能感知产品和服务背后的价值是怎样的。更重要的是,用户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产品和服务本身也应该是可快速迭代的。
所以,我们不妨可利用MVP和PMF这两大法则来指导产品和服务的交付。
MVP,就是最小可行性产品的意思。正因为“最小”,意味着在可快速迭代,容易规模化,在成本上也是最小的。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一些公司会利用直播的方式,继续陪伴用户,因为直播的成本很低,内容可根据用户反馈来作迭代调整,并且可以每天固定时间来安排直播,这也是非常容易规模化实现的。
至于PMF,指的是产品市场匹配,里面主要涉及了需求洞察、用户选择、商业化模式这些元素。虽然目前是特殊时期,但企业的现金流不能断,所以商业化模式这个元素自然成为了最核心的问题,换句话说即使是提供免费的产品和服务,也要给变现预留机会。
我们能看到有些知识付费平台虽然提供了免费的课程陪伴用户观看,但还是会在课程中加入抽奖的工具,以分发优惠券的方式来引导用户付费购买会员。这既能给用户传递了知识的价值,让用户建立信任和好感,又能利用玩法上的微创新来推动变现,并且抽奖工具还是可以不断复用和迭代的,加入到任意课程里面都是可以的,这就是可规模化和可快速迭代的体现。
2. 选择流量模式:平台模式or自建模式 ?
社交网络已成为最大的生活场景和消费场景,以微信为例,月活用户10+亿 每日支付8 亿笔。所以,业务线上化除了通过平台模式,还可以通过社交关系下的自建模式来进行,实现两条腿走路。
这其实意味着选择流量,要么是选择线上平台渠道的流量,即公域流量,要么是选择基于社交关系下的自建流量,即私域流量。
其中,平台模式的经营要点非常显著,就是我们要善于借助平台中心化的流量策略,还需要持续购买流量,同时要研究清楚用户的行为路径,选择匹配的投放渠道和推广手段。
而私域流量,顾名思义就是要私有化用户资产,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获取更多价值,更重要的是,社交关系下的营销裂变还能提升以老带新的效率,最终用户经营以精细化和数据化为依据。私域流量的主战场,就是微信个人号,把流量引流过来后,可以通过朋友圈和社群的方式来运营用户。
所以,不管选择哪种模式来完成业务线上化,都需要清楚流量运营的要求是什么,而且还要结合当前的业务情况来考虑,例如投入预算、人力组织等,才能为接下来的运营策略提供明确的方向,切勿不加思考,随便照搬其他人的做法来执行。
3. 营销推广方式
疫情之下,大家都很关心如何营销推广,既满足营销需求,又不会引人反感。我思考了一下,公益化和知识化的营销推广,或许能平衡好这两者,但是具体选择哪种方式还是结合企业和业务的实际情况,切勿照搬。
01 公益化
在这次疫情中,不少企业通过公益化的方式,积极地伸出了援助之手,例如阿里巴巴国际站全球搜寻医疗物资、字节跳动的飞书应用提供了远程协同办公支持、猿辅导解决了学生在家远程学习的需求等等,缓解了疫情带来的影响,整个过程既彰显了企业实力和文化价值,又有效地提升了企业形象,给用户留下深刻的印象,都取得理想的营销效果。
这给我们的启发是,洞察在各种场景下,用户的缺乏感如何产生,会有哪些强烈的刚需,你的产品和服务怎样结合来形成解决方案。
02 知识化
对于中小型企业,可以通过知识科普的方式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内容营销,这不仅不会引人反感,如果是优质有趣的内容,还能容易地获取用户的关注和认可。
前几天,视频自媒体回形针制作了一个视频给大家科普了这次疫情的由来和防控措施,深受广大网友欢迎,最终刷屏了。
当前,新冠疫情对宏观经济带来了非常明显的影响,主要波及了住宿、餐饮、旅游、电影、百货商超、交通运输、房地产、汽车销售、制造业、大众商品这十大行业,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造成财富的净损失,加大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
2.冲击经济循环,打击供给端,加剧企业及家庭债务危机,加剧物价上涨及失业,滞涨压力增大
而且,有权威数据表明,这次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要大于非典。
仅春节7天,电影票房损失70亿,餐饮零售损失5000亿,旅游市场损失5000亿,这三个行业加起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了一万亿。
所以,在这种恶劣的情况下,做好3-6个月的充分准备,维持现金流成为了我们的重中之重。
那么,我们该如何通过运营来回血自救,维持好现金流?
一、疫情之下,运营自救的原则
我们不妨先看看这段时间,一些成功的用户维稳案例,解析当中的运营自救逻辑:
混沌大学、得到、三节课等知识付费平台,都相继推出了免费送课和直播陪伴的服务,有效地促活和留存了用户;
超级猩猩,乐刻健身,推出线上直播,陪伴在家不能出门的用户做运动;
完美日记,推出1元秒杀、百元无门槛券等大促活动,能刺激用户下单,减轻库存压力;
名创优品、幸福西饼、喜茶,推出无接触配送服务,用户只需通过小程序下单即可;
微盟,推出一系列线上经营课程,帮助商家更方便地利用线上开展业务。
由此可见,这些有效的运营手段体现出五大自救原则:
1.重视用户运营,借助促活和留存的手段,让用户更好认同你的价值
2.陪伴用户,共同度过特殊时期,传递温暖和快乐
3.限时大促,获得尽可能多的订单,避免现金流断裂
4.业务线上化运营,线下履约,将影响降至最低
5.关怀用户,用专业来赋能用户,把自己的价值传递出来
二、如何系统思考业务线上化的问题?
我认为,框架式思维可以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有助于找到有效的方法。
框架式思维是一种从整体和全局出发看问题的思维方式,与之对立的是只看局部、单因果的思维方式,需要我们针对目标按照树状结构去拆解,拆解后就能清晰地看到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从哪里开始入手,所以,框架式思维非常值得我们应用在日常工作中。
业务线上化,拆解一下,其实要解决的是四个方面问题:
可交付的产品或服务
选择流量模式
营销推广方式
团队组织管理
1. 可交付的产品或服务:可用,规模化,可快速迭代
在这个特殊时期,设计可交付的产品或服务之前,我们要明白交付的标准是什么。如果交付的产品或服务对用户不可用,并且也无法规模化产出,那么说明无法持续满足用户需求,用户也就不能感知产品和服务背后的价值是怎样的。更重要的是,用户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产品和服务本身也应该是可快速迭代的。
所以,我们不妨可利用MVP和PMF这两大法则来指导产品和服务的交付。
MVP,就是最小可行性产品的意思。正因为“最小”,意味着在可快速迭代,容易规模化,在成本上也是最小的。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一些公司会利用直播的方式,继续陪伴用户,因为直播的成本很低,内容可根据用户反馈来作迭代调整,并且可以每天固定时间来安排直播,这也是非常容易规模化实现的。
至于PMF,指的是产品市场匹配,里面主要涉及了需求洞察、用户选择、商业化模式这些元素。虽然目前是特殊时期,但企业的现金流不能断,所以商业化模式这个元素自然成为了最核心的问题,换句话说即使是提供免费的产品和服务,也要给变现预留机会。
我们能看到有些知识付费平台虽然提供了免费的课程陪伴用户观看,但还是会在课程中加入抽奖的工具,以分发优惠券的方式来引导用户付费购买会员。这既能给用户传递了知识的价值,让用户建立信任和好感,又能利用玩法上的微创新来推动变现,并且抽奖工具还是可以不断复用和迭代的,加入到任意课程里面都是可以的,这就是可规模化和可快速迭代的体现。
2. 选择流量模式:平台模式or自建模式 ?
社交网络已成为最大的生活场景和消费场景,以微信为例,月活用户10+亿 每日支付8 亿笔。所以,业务线上化除了通过平台模式,还可以通过社交关系下的自建模式来进行,实现两条腿走路。
这其实意味着选择流量,要么是选择线上平台渠道的流量,即公域流量,要么是选择基于社交关系下的自建流量,即私域流量。
其中,平台模式的经营要点非常显著,就是我们要善于借助平台中心化的流量策略,还需要持续购买流量,同时要研究清楚用户的行为路径,选择匹配的投放渠道和推广手段。
而私域流量,顾名思义就是要私有化用户资产,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获取更多价值,更重要的是,社交关系下的营销裂变还能提升以老带新的效率,最终用户经营以精细化和数据化为依据。私域流量的主战场,就是微信个人号,把流量引流过来后,可以通过朋友圈和社群的方式来运营用户。
所以,不管选择哪种模式来完成业务线上化,都需要清楚流量运营的要求是什么,而且还要结合当前的业务情况来考虑,例如投入预算、人力组织等,才能为接下来的运营策略提供明确的方向,切勿不加思考,随便照搬其他人的做法来执行。
3. 营销推广方式
疫情之下,大家都很关心如何营销推广,既满足营销需求,又不会引人反感。我思考了一下,公益化和知识化的营销推广,或许能平衡好这两者,但是具体选择哪种方式还是结合企业和业务的实际情况,切勿照搬。
01 公益化
在这次疫情中,不少企业通过公益化的方式,积极地伸出了援助之手,例如阿里巴巴国际站全球搜寻医疗物资、字节跳动的飞书应用提供了远程协同办公支持、猿辅导解决了学生在家远程学习的需求等等,缓解了疫情带来的影响,整个过程既彰显了企业实力和文化价值,又有效地提升了企业形象,给用户留下深刻的印象,都取得理想的营销效果。
这给我们的启发是,洞察在各种场景下,用户的缺乏感如何产生,会有哪些强烈的刚需,你的产品和服务怎样结合来形成解决方案。
02 知识化
对于中小型企业,可以通过知识科普的方式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内容营销,这不仅不会引人反感,如果是优质有趣的内容,还能容易地获取用户的关注和认可。
前几天,视频自媒体回形针制作了一个视频给大家科普了这次疫情的由来和防控措施,深受广大网友欢迎,最终刷屏了。